作为龙头房企,万科一贯在企业管理方面享有与主营业绩匹配的业内高知名度和认可度。这不,上海万科的一纸称呼去“总”化声明,引来了不少点赞以及少部分质疑。诚然,任何有悖传统的做法总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的。连万科董事会秘书谭华杰也对此笑言,“万科内部年龄跨度从20多岁到50多岁,全都不让喊‘总’,心里难免有些不适应”。
往深处思考,这是否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层级管理模式的调整趋势?对于公司管理架构,万科董秘谭华杰的解释是,随着公司主营业务市场占有率提高,部分转型业务快速开展,万科的一些部门结构也会向扁平化调整,一切以提高公司运营效率为前提。从万科的管理思路来看,深入推进合伙人制,从科层制的传统企业转向全面平等的合伙人企业,让业务员工齐齐成为“合伙人”,这很可能是称谓去“总”化背后的真相。
称谓去“总”11月执行
日前,上海万科发出了一份官方文件,从公司层面正式要求公司内部称谓全面去“总”。无论日常工作场合还是邮件、微信等沟通,建议直接称呼其名。如果内部沟通再出现“总”字称谓,被称呼者要乖乖上交100元到公司爱心捐款账户,从11月1日开始执行。
无论从传统文化传承角度,还是从中国现代企业发展进程来看,对前辈长者之“尊”还是推崇备至。有万科员工直言,身为晚辈面对四五十好几的大领导还要“直呼其名”,还是有点小纠结。
万科为何重申称谓去“总”化?万科内部有关高层向南都记者解释,万科本身的企业文化就比较灵动随和,讲求效率,不重形式。在管理模式的调整之下,万科的高层变动也明显不少。每年都会流失掉同时提拔出一些精干员工。
而上海万科的解释显然经过了综合考量,加入了公司发展战略层面的考虑,“进入合伙时代,为推动合伙人能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亲密无间的协作,共创、共担、共享,一起拥抱更广阔的未来”,故而作此决定。
不过万科总部表示,这次正式重申称谓去“总”化,是上海分公司自己的举措,并非集团授意,总公司也不会干预分公司决策。
“事业合伙人”战略或是去“总”原因
从上海万科官方邮件的措辞中不难看出,集团施行的“事业合伙人”战略,很可能是称谓去“总”化的重要原因。万科上海公司总经理孙嘉在邮件尾寄语表示,“请全体合伙人共同监督,共同营造更加和谐、富有激情的环境”。
由此,不少精明的业内人士开始议论,这预示着万科的合伙人制度正进行改革,这一制度可能将深化推行。有资深地产界注意到,虽然不宜过分解读万科这一纸文件,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一规定体现了万科在集团转型过程中对管理机制的调整。
南都记者就从万科获悉,上海万科正式签约联合创业办公社,万科跨界进入联合办公领域。上海万科也正在全力推进事业合伙人制度,为此也进一步大力倡导平等的合伙人心态,内部结构扁平化,接轨国际。而在跟投项目的管理上,负责人不一定是级别最高的,但一定是对项目最了解的。
万科管理层更透露,现在万科内部邮件中,不会出现“领导”二字。
从一个传统业务的龙头企业转型,从来都不容易。而万科总裁郁亮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万科的转型已迈开步伐,尤其是智能科技、物业服务、营地教育等领域初见成果。由此来看,内部也的确需要更加灵活自由的管理机制与之配合。
企业一旦长大,就难免增加管理难度,行政制度上显臃肿。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称呼,它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告别历史包袱,从科层制的传统企业转向全面平等的合伙人企业,整理自己重新出发的决心。
万科管理层多次强调,要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切身去理解客户需要的是什么。由此来看,万科上海公司在管理思维上的调整,或许也正是为了向新兴的产业和行业靠近。
而万科总部一方面表示不干预分公司,另一方面也认同,作为万科重要分公司的上海万科,运作成熟,定位创新,这次提出“新政”也与之定位匹配。
不喊“总”的以外企和创业小团队居多
不喊“总”的公司,首先跳入脑海的往往是洋名横行的外企。虽然大行其道的英文名总难免“狭路相逢”,但因为文化因素,加上简单上口又颇具亲切感,因此在外企流行多年,势头不改。
现在全民创业潮之下,不少创业公司特别是互联网思维的新兴公司,由于创业团队往往小而精,且多是熟门熟路的亲密伙伴,相互之间也会直呼其名或呼以略带调侃式的雅号。
而万科前员工也表示,“万科的企业文化在一般的地产公司中算是民主开放的,但相比现在的创意公司还是偏向传统。”
全球最大的专业人才顾问公司之一ADECCO公司内部管理层介绍说,在欧美企业里,从员工到老板,无论是书面汇报还是面对面交流,大家都直呼其名。在全球各家办事处里,同事间的交流也都以直呼英文名为主。如果面对的是比自己高两三级或者更高级别的外籍老板时,并且未曾谋面,则书面中尊称M r.(Ms.)+英文名+姓。但如果见过两三次后大家熟悉了,也可以在书面里只称英文名。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领导力顾问FrankGallo解释直呼其名背后的“文化涵义”时表示,在企业中还是有上下级观念的,但是出于对人权的考虑,直呼其名是显示所有人普遍意义上平等的一种方式,而非工作上的绝对平等。不过,在许多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尊称还是比较常见的。
观点风暴
上海万科一个去“总”通知流出,引发媒体广泛解读。南都记者从《万科周刊》发现,万科同事之间对此也有不少讨论。
万科资深员工F:无“总”文化也不是第一次推了,关键在于领导的坚持,以及资深员工的言传身教:当着新员工面喊领导名字或者雅号。人员流动性的增加,容易导致这一文化的断层,现在总部仍有一些部门保持了这一优良传统,但各地公司就难说了。
飘逸的H君:其实,我想跑个题,这种截图第一时间流出来,难道不也表明信息安全工作待加强吗?
万科公益基金会某君:其实我觉得罚被喊者钱比较有意思,以后基金会缺钱了,组团去上海喊“总”吧。
睿智而博闻多记C君:“总”的称谓带来隔膜,深深的隔膜。
X君:过年回去,高中同学聚会,都是一起住宿舍,在澡堂多少次裸身相对的,各有雅号甚至虐号,结果见面上来就是“X总,……”一下子觉得回不去了……其实那些虐号也是极好的,叫出来一下子就觉得都脱了。
批判思考的W美女:官僚与否,跟喊不喊“总”无太多关系。心中有官,自然就有官。发自内心尊重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包括司机、保洁,这才是我认为的不官僚的好领导。
N君附议:官要不得,“总”却不一样。“总”是领导力,但领导力是心服,不是口服,也不是靠制度服。像**那种依靠强制力维持的等级关系和服从,不是领导力,像李云龙那种让弟兄们诚心诚意出生入死的,才叫领导力。
作者:陈琳琳,来源:南方都市报
部分文章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电话:400-666-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