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胜中国消费者的关键在于顺势而为和与时俱进,实力媒体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林秀萍(Lim SiewPing)如是写道。
对于中国未来传播行业的美丽新世界,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赞同以下两个发展趋势。
第一,数字技术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第二,由其催生的变革步伐越来越快。
电视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媒体用了20年时间,互联网蔚然成风用了10年时间,而智能手机渗透主流文化却只用了5年时间。可穿戴技术的发展使物联不再遥远。那么,物联网迅速演变为另一个朝气蓬勃的生态链得用多长时间呢?
可以料想的是,中国可能会以“快马加鞭”之势持续发展,而且,在地位稳固的巨擎大佬和雄心勃勃的新起之秀的激烈竞争下,市场变革的步伐只会有增无减。BAT(中国互联网公司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在我认为应该是BATX(加上小米)——势必继续推进数字生态系统的变革。而且,一股新兴的“生力军”(有些可以说是一鸣惊人)正快速崛起和壮大,让本就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三年前,京东和爱奇艺在中国之外还都名不见经传,如今它们的实力在数字领域不容小觑)。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变则通,通则久,商家要想顺应变化就得与时俱进。同时,人类个体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中国经商之道在不同文化中的熏陶将趋势不减,相较之下,这两点或许没有那么明显。
人类将一如既往地渴求娱乐、尊重和参与,因此,故事讲述和品牌关联性将继续在品牌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问题是,在中国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寻能引发消费者共鸣的甜蜜点绝非易事,这意味着商家需要了解人类心灵包含的多层悖论(矛盾)。人人都想在他人眼中成为唯一,但却又在被某个圈子所接纳、找到归属时才会获得满足感。人人都有好奇求新的天性,渴望在15秒短视频中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不久前,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照片分享”第一大市场);然而与此同时,人人都又奋力保护隐私,有时还特意为自己的社交分享设定访问权限,仅允许最亲密的亲朋好友查看。
在中国,这种矛盾有时会以十分显著的方式演绎出来。微信就是最好的例证。一开始,它只是性价比优越的短信替代品;接着便“颠覆”微博成为大众传播平台;后来为迎合用户对隐私和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演变;再后来推出“朋友圈”功能,成为部落群组的王者。这一系列演变只用了不到4年时间。
最大的悖论莫过于中国本身:虽属科技创新的早期采用者且(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全球最佳实践,但仍朝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方向挺进。如若没有官方首肯,任何重大变革都无从谈起。所以说,对,中国会张开怀抱顺应全球趋势,只不过是完全立足于本土化视角。对商家而言,这个趋势也有复杂的一面:本土化并非一次性品牌活动,而是一个反馈环路。中国正在同化这样一个无休无止的循环。因此,要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文化熔炉一般的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商家需要具备深谙国际和本土文化细微差别的人才。说到人才,这似乎又是一个矛盾体。
“关系”一词在中国格外有神秘感。作为一种相当根深蒂固的经商方式,人际关系这一层面甚至也存在悖论。仅靠关系不行,还得具备战略思维、本土洞察、切实执行等超强能力,同时得到团队激情和活力的支持。对甲方乙方而言,“关系”这张王牌不过意味着共同语言和融洽和谐;对合作伙伴而言,“关系”则能缩短沟通流程,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使实时响应及行动成为可能。
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变革的新常态,商家对业绩表现的追求更是不容丝毫懈怠(不管是争抢大数据圣杯,还是追求隐性增长或改善底线ROI)。但在有一点上,中国跟其他市场非常相像:越发展就越向全球主流趋势靠拢,只不过这些趋势在表现形式上会愈发带有中国特色的烙印,说不定某些国际趋势遇到中国本土化还会碰撞出独一无二的中国创新。
由此来看,追求与时俱进(数字领域或其他)和适应悖论的道路上恐怕会充满挑战、甚至争战,唯有希望行进的步伐会越来越快。
部分文章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电话:400-666-5643
作者:林秀萍
原文来自:2015亚洲1000强品牌报告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