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理论认为沟通行为的主体是领导者,主张通过领导的技巧打开与下属之间的沟通窗口。这种理论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至少是低劣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种理论的错误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沟通主体的颠倒,二是没有正确的领导观作为指导,沟通行为违背了领导之道。
所谓沟通主体指的沟通活动中以谁为主,与沟通主体对应的就是沟通客体。追溯沟通主客体的源头并不难,所有事物都是他生的,生成者当然为主,后生者当然为客。看领导者与下属,没有下属就不会有领导,可见领导的产生缘于下属,故此下属为主体、领导为客体,主体是要求者,客体是服务者。
服务这个问题上升到管理和领导层面就是二者的自性本质。在管理和领导实践中领导者所有的工作就是为下属服务,解决他们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达成岗位目标和共同目标。下属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自然会先与领导取得联系,这是沟通主体的主动性。领导者只是沟通的客体,是被动沟通一方,假如下属在工作中没有沟通的需要而领导者主动与之沟通,只会打乱下属正常的工作,这种沟通还是少一些为好。
二是正确的领导观问题。许多领导者只会一些机械的领导方法,并不懂得什么是正确的领导观。所谓领导观就是对领导本质的看法或观点,正确的领导观与世界观应该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领导观。中国人传统世界观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活动包括领导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的本性是付出、帮助和服务万物并成就其结果。这就要求领导在在领导活动中顺应自然之道的利他特性,服务和成就下属,当好下属的服务员。现实中许多领导者由于不谙领导之道,不具备谦下心态和服务意识,习惯于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凡事以我为主,发号施令成为常式,下属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与之主动沟通的。经典的沟通理论强调领导者作为沟通的主体,采用适当的方法与下属沟通,以取得行动上与组织要求统一,事实上这种沟通方法是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的。
沟通之道源于领导之道,领导之道是服务和帮助下属,成就他们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这个目标体系不能只把岗位目标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同个人目标一起成为家庭目标的一个子系统,其原因出于管理观和领导观。服务与成就下属就要尊重下属的个人需求。下属进入一个组织的目的不是为了企业的将来,而是基于自身家庭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
领导者要让学生明白,企业和其他组织就是一个实现自我需求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岗位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家庭和个人目标的基础,只有实现了岗位目标才能够实现家庭目标。如果领导者诚心诚意地成就下属,以低下的姿态抵消职位上的上位,就会拉平与下属的心理距离,只有在心理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沟通。下属会怀着虔诚感恩的心与领导者交流。这样的沟通才是100%的无障碍沟通,不需要领导者的技巧和心机。如果说教科书的沟通技巧是一门知识的话(尽管不太实用)这种不用方法的沟通是一种智慧。
部分文章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电话:400-666-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