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怎样成长为一名熟练怠工者?

时间:2015-01-12

理解一个系统的最好方法是从那些想要颠覆这个系统的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系统。

 

明智的老板通过颠覆者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公司。认真的政治家也会站在对手的角度看问题——总体上,世上的工作都一样。理解公司“人力资源”的最好方式不是咨询那个玩着丑陋游戏的人力资源部门,而是去了解世上最热门学科:怠工学的基本原则。

 

怠工的第一原则就是永远看上去在努力工作。

 

这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把戏:把一件大衣永远留在椅背上,这样一来,偶然的观察者——比如说,一个四处走走的CEO——就会认为你是最早到来而最晚离开的。怠工的技巧非常微妙:确保你在分配任务时正在别处。成功的怠工者永远不会明显躲避工作:面对不可避免的工作他们看上去十分热心。这种“热情演技”几乎欺骗了所有人。但是瑞典隆德大学的Roland Paulsen,在他的新书“徒劳”中解释道,大量的研究显示一名工人一天会花费1个半到3个小时无所事事。

 

第二原则是信息技术既是懒鬼的好友也是他死敌的帮手。

 

电脑是为懒人定制的:你可以在网购、预定假期事项或是其他网上事务时依然装出努力工作的样子。而且多亏了手机技术,现在你还能在会议上继续玩。这里也有一个高科技版本的大衣把戏:将你的电邮设置在午夜或是凌晨5点半发给你的老板来表示你是废寝忘食工作的人。

 

但信息技术也有不利的一面:一项预测认为全世界2700万雇员的网络使用是受监控的。面对这种威胁要警觉:尽可能地隐藏你的浏览历史。它还可能要求一些怠工者并非生来就有的特质:政治激进主义。对于数据隐私方面再小的让步也要做出大幅的抗议,声称这将导致极权主义。怠工如同自由:只有监视者“老大哥”陷入困境,它才能兴盛。

 

第三原则是你应该永远试图去得到一份投入与产出关系不明确的工作。

 

公共部门显然是怠工者的天堂。2004年一名芬兰的税务稽查员死在自己的办公桌旁,人们两天才发现这一点。2009年,瑞典民航总局发现它的一些雇员把他们四分之三的工作时间用来浏览黄色网站。2012年一名德国的公务员在他退休时给他的同事们写了一封告别信,里面他坦承过去14年他什么也没干。即便经理们发现了没有努力工作的人,也很难去解雇他们。

 

大的私企也跟公共部门差不多。在David Bolchover关于他作为办公室职员的回忆录《活死人》中,他说他必须做的工作数量和公司规模的大小恰好相反。最初他在一家小企业工作,他必须非常努力并且没有职称、薪水很低。最后他为一家大公司工作,拥有重要的头衔和丰厚的薪水但是几乎什么都不用做。Bolchover并不是兄弟会的成员:他跟老板要求更多的工作,没有得到同意后,他便把他闲暇时间用来写了一本管理学书籍。但是其他的几百万人则十分开心将自己的生命花费在公司资助的安逸中。

 

至今怠工者们已经注意到老字号公司里上年纪的经理很好糊弄,想要建一个EXCEL表格不花上两周以上都不现实。但是聪明的怠工者开始探索新兴领域里的新机会。比如谷歌和脸书这类公司都因为为他们的职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而建立了娱乐场所——从按摩房到睡眠舱再到弹球台——而名声大噪。但现在这些公司都成了臃肿的垄断者,这就给了精明的怠工者们一个不用工作就能享受娱乐工具的完美机会。新兴领域的公司甚至为他们检测自己是否足以利用公司提供了便捷的方法:如果他的雇员拥有诸如“图像总监”或是“大数据分析部副主席”的头衔,那么你就知道是时候让你的简历显得更极客了。

 

最后一条原则是放聪明点尽量爬到职场顶端。

 

最后一条原则就是你不该让你对于闲暇的喜好阻挡了你的野心。太多的怠工者仍然迷信于回报与努力相关的这种神话。有一些对于怠工者量化的分析。但它们显示,从薪酬的最顶端到最低端都有怠工者。2010年一项芬兰的研究显示怠工者里赚的最多的可以多于每年8万欧元,而剩下的每年只能挣少于2万欧元。如果不去做些努力,你很难爬到高薪职位:有的是聪明人,其他人只能被淘汰。但当你成为了管理者,你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你只需把你所有的工作交给其他人,而你只需要去参加国际会议或是“同投资商培养感情”。

译者德阿卑之尘

 


部分文章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电话:400-666-5643

更多相关阅读:

职场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