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李开复:职涯发展的“三张王牌”

新前程时间:2010-03-30
每次职业转身,正因王牌在握,李开复才能真正追随我心。

9月初,一年多以来的传闻终于落了地,李开复亲口承认自己与Google缘分已尽,挥手告别,开始以创业者的身份面对大众。

21年的职业生涯,李开复走得相当顺利,甚至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尽管业界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例如媒体指责他过于做秀,注重个人品牌胜过企业品牌;指责他诚信不够,从互为竞争对手的微软跳入Google……但却没有妨碍他在职业经理人的发展道路上越来越成功。

当摆脱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之后,去总结李开复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构成基因——即李开复手中的职业“王牌”,对于正在打拼的职场人来说,在观念上或许有非常深刻的启示作用。

王牌一:不将“路”走到头

面对比上一份合同报酬更高的新合同,为什么李开复却选择了不再续签?

包括GoogleCEO施密特在内,各方面透露出的信息都是正面信息,Google管理层还是希望李开复能够续签合同。但真正决定性的因素不是老板们的态度,而是取决于签下合同之后,下一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轨迹究竟如何。

李开复之所以选择离开Google,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将进入个人发展的“瓶颈”阶段。这也是李开复职业生涯中最值得学习的一点——任何一个职业阶段,不要让自己职业生涯的“瓶颈”产生恶果之后,再去采取对策。

个人在企业中职业发展的高度取决于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多少。对现阶段的Google而言,李开复这位熟悉中国情况,在中国公众中有着极高影响力的高管自然还有着必要的价值。

但Google对于李开复而言,显然价值上不存在着对等性。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看,Google对于李开复的价值定位已经被锁定在对中国市场的范畴之内,李开复个人在Google全球的发展空间其实并不大。正如职业规划中的“职业锚”理论,对某个职位越是精通、高度专业化,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性,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反倒会因此产生阻碍效应——李开复对中国越熟悉,就会进一步被牢牢锁定在这一职位上。

另外,从个人的能力角度,Google未来4年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中国市场份额,技术出身的李开复也清楚自己并不是此中的高手。

除去薪酬之外,Google显然已经不能够给予李开复更多的价值。在中国,李开复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Google平台对于李开复提升个人品牌已经不再具有更深层次的作用。

继续翻看李开复在Apple、SGI的任职经历,就会发现他的每次离开都是面临着同样的“职业瓶颈”问题:1996年离开苹果,恰值苹果处于历史的最低潮时期,整个苹果公司的市值只有20亿美元;

在SGI则是他最狼狈的期间,李开复甚至不得不亲自去谈出售公司;微软期间,李开复在被调回总部之后,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这才有了跳槽Google的事件。

继续签下一个4年合同,李开复个人已经无法从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回报。在个人声誉达到顶点,市场占有率由2006年的16%回升到如今30%的良好业绩背景下,离职显然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王牌二:将个人价值最大化

个人职业价值在合适的时机主动寻求最大化的兑现,这也是李开复另外一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则。

1998年李开复之所以能够加入微软,负责在中国组建研究院,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根本上讲是自身的职业价值符合当时微软的需要:微软已经决定要中国建设研究机构,最棘手的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领导并管理。最优秀的人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了解具体情况的人又并非足够优秀……而李开复的华人身份、技术人员背景出身,又拥有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无疑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但很多人都忽视了李开复在这其中的主动性。在进入微软的过程中,李开复始终保持了主动的姿态,通过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校友兼好友黄学东极力推荐自己。之后引来官司的加盟Google事件上,李开复更是延续了这样的思维:承认自己主动发送了求职信,并表示对设立中国办事处很感兴趣。试想如果不是李开复主动推销自己,即使拥有组建并管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经历,也未必能够得到后来出任Google中国总裁的机会。

以这样的思路来观察李开复的离职,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缘故。

现阶段,李开复的职业核心价值是什么?正是在中国青年群体中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以及跨国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经历。置Google千万美元的薪酬于不顾,去创办一家以青年创业为主的风险投资平台,恰恰使得他的职业核心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兑现”。

王牌三:紧握业界的浪潮

李开复的职业生涯是从遇到几位大师级的人物开始的,也正是受他们的影响,李开复的思维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思考重点也大多放在大格局而非小技巧上,否则就很难说明为什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每一份新工作都能够站在IT业界发展潮流的最前端。

从卡内基梅隆大学留校任教开始,到如今与Google挥手作别,21年的职业生涯中,李开复一共换了5份工作。这一过程中,在李开复成功地实现自己从学校研究者到跨国企业高管的个人职业生涯转变的同时,其背后似乎也有着一脉相承的思维模式——通过变换工作的企业,紧紧把握住业界发展的浪潮。

1990年,李开复离开卡内基梅隆大学进入苹果公司,此时正值PC(个人计算机)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化的高峰阶段,作为当时PC 行业的领军企业,苹果几乎控制着整个图形桌面操作系统的市场。1996年,李开复转投SGI出任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此时互联网的热潮开始在美国兴起。

1998年李开复受命组建微软中国研究院,此时微软凭借全新的产品windows98奠定了自己在业界的霸主地位。2005年,李开复跳槽Google,搜索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空前的发展和重视。

而如今选择离开Google,去创办一家以青年创业为主的风险投资平台,李开复显然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未来的事业已经无法离开中国这个大环境,当下创业正是中国时下的另外一股热潮。

部分文章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电话:400-666-5643

原文来自:新前程

更多相关阅读:

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