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人的才智为本

人力资源时间:2010-11-18
    人以什么为本
  在知识经济日益逼近的时代,国家、事业、单位兴旺是以人才为本,是以人的才智为本。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才能更充分的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更有力地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从这个现实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才。那么人以什么为本人的本质突出地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人是以其知识、智慧、创新能力和贡献来确立自己。
  一是就个人来说,知识才能,是安身立业之资。道理很浅显,从我们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来看,就业非常困难,很多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不了业,找不到工作,但是如果有一技之长和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那就不一样了,硕士、博士、博士后,马上就有单位来抢你。甚至有些单位和地方不惜以高薪、高级住宅、汽车相许,借以抢夺人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没有高学历,你有一技之长、有特殊的才能,也可以找到工作,就是找不到工作,自己干一摊,也照样能吃一碗好饭。比如,会修车、修理家用电器等等,这都说明,知识、才能是人安身立业的资本,只要有才华,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安身立业,在社会上站住脚。相反,什么也不会,那就只好等着吃救济,甚至挨饿,无法安身立业。
  二是就一项事业来讲,知识、才能是兴业之根基。知识、技能、才智,不仅是个人立业之本,同时它也是各项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要求。鄂尔多斯的亿利集团,花40万年薪聘请归国博士刘凤鸣,工作一年后,研究出畜种群性别控制专利,这个专利价值就超过亿元。这个企业从用高薪聘请人才,获取巨额利润中尝到甜头,后来又从国外以年薪100万元聘请了两个博士,这两个博士又都分别创造了超亿元效益,使一个原来只有几万元固定资产的小企业,几年之间就迅速发展为二三十亿元的大企业集团。
  我们内蒙古有两所大学,一个重视人才,一个对人才重视不够,其结果截然不同。重视人才的那所大学,在工资分配、福利待遇和科研经费,都向高层次教授倾斜,那些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不但没有流失,相反,还从区外引进一批高级人才来校任教,搞科研,使学校越办越好,。教学质量走进全区前列。而另一所大学不重视人才,工资分配、福利待遇、科研经费仍然吃大锅饭,高层次教师纷纷离开,学校教学水平步步下降。这一反一正的事例表明,有了人才,事业就兴旺发展,丢失人才,事业势必走向下坡,甚至会垮台。我还曾经对一些医院、乡镇卫生院和一些中小学做过调查,许许多多正反两个方面的事实表明,人才确实是主院之本,立校之本,是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才聚业兴,才散业衰。
  三是就一个国家来说,人才是立国之本。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才工作会上讲到:“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胡总书记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人才在兴邦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综观历史,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人才问题却是影响全局的一个关键因素。
  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远见的国君都认识到,“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用贤而霸,失贤而衰”。同时实践也证明,“贤才之士,人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定,叛魏魏伤。”人才的流向,对国家的兴亡和民族的兴衰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汉朝初期,文帝、景帝“恭谨爱人”,尊重贤士,很快出现了国力昌盛,天下太平的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相,又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等一批战将辅佐,在无立锥之地的形势下,经过几年的征战,建立蜀国,荣登大宝,联吴抗曹,呈三足鼎立之势。相反,30j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人才贤士相继去世后,无能的阿斗继位,轻信黄蜡等奸臣馁言,使蜀国很快灭亡。唐朝李世民,重用魏征等一大批贤臣谋士,广开才路,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盛世”。因此,古人云:“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人才者,政事之本也”。“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贤人,国之宝也”,“国之宝器,其在得贤”。“得一良将才,胜百连城璧”等等,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都表明了人才是为政之本,国之盛衰系乎人才,这是一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没有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还有可能在黑暗中苦斗更长的时间;没有邓小平的雄才大略,实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我们还有可能处在贫穷落后的状态中。
  应以战略性高度把握人才标准
  关于人才界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人才队伍的分析、建设,人才评价标准以及制定人才政策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决定》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原则
  性、导向性地阐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段论述,虽然还不是理论意义上的人才定义,但却提出了一个
  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全新的人才概念,是人才界定由学历本位转到能力本位的历史界碑。
  我国有13亿人口,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才强国。有一个资料,目前,我国拥有劳动力75亿多,是日本的11倍,美国的5倍,俄罗斯的10倍,加拿大的“倍,韩国的31倍。劳动力资源远超过世界各国,但是25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1461万人,这一数字,只有美国的4%,日本的10%,新西兰的5%,加拿大的锄,韩国的9%。在这种状况下,如何把人口包袱变成人力资源财富;把人口压力变成发展动力;把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强国,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中央《决定》新概念的提出,人才强国战略,鼓励人人成才,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树立大培训、大教育的观念等等,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人口大国,转变成人才资源强国,继而再把人才强国,变成经济强国。
  这里首先要正确把握人才标准。根据人才的新概念,《决定》明确提出,选拔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同时还提出了”四不唯“,即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选拔人才的四大要素休系,把品德放在第一位,这是非常正确的。
  其次,要坚持科学评价人才。人才是具体的,不是笼统的。由于人才的类型不同,他的业绩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不同,因此,对人才评价的方式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分层、分类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工作,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事物。虽然搞了多年,但是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部分文章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电话:400-666-5643

原文来自: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