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企业“安居计划”意味着什么

解放日报时间:2011-07-12

  ●从专注于硬件投入到如今开始关注软件投资,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必然转变。企业有这种改善员工福利的主动和设想,是好的。

    ●在物质待遇满足之外,作为员工还有情感需求、自我发展的渴求。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他更看重的是发展的机会、工作的氛围。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嘉 宾:苏勇 (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

  解放观点:继海航宣布出资67亿为员工建造成本价住房之后,近日腾讯也宣布启动 “安居计划”,在3年内将投入10亿元为首次购房的员工提供免息借款。在房价高企的社会背景下,不少网友对两家公司的福利表示 “羡慕嫉妒恨”。对于企业的这种大手笔,您怎么看?

  苏勇:我的第一反应是,现在企业间对于人才的竞争,已经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从表面上看,每年求职的大学生很多,甚至已经出现了“人才过剩”的趋势。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真正能找到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契合企业文化的人才,其实并不容易,要付出相当的搜寻成本。尤其像腾讯这样的轻资产企业,本身固定资产很少,主要靠的就是人力资本,因此当然要想方设法留住能给企业带来高竞争力和附加值的人才。

  其实所谓好的人才,倒不一定是要如何 “高精尖”。关键是两点,第一,忠诚于企业,有负责任的职业精神;第二,具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这些要求听来并不是很高,但能够两者兼备的,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却是一人难求。我有个台湾学生,在昆山开公司,就跟我抱怨说,我的员工做得好好的,旁边的工厂多给他两三百块钱,他立马就跳走了。这种困惑其实是普遍存在的。作为企业,有时候虽然很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又会犹豫,我对他投资,送他培训、出国镀金,可万一别人开出更高的薪酬,这个员工头也不回就跑掉怎么办?

  于是在如今房价高企的背景下,企业想出了一条吸引、留住人才的新途径房子。不仅仅是腾讯、海航,我关注到近几年东风日产、格力等制造业巨头也纷纷拿出巨资自建房,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企业将房子以成本价卖给员工,或者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员工,与之交换的条件是,员工要给企业服务多少年,这里面肯定会有一个合同。这样就会形成一副有效留住员工的“金手铐”。以前我们讲“金手铐”,更多指的是期权股权,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是用房子将员工“铐住”“套住”。

  解放观点:企业利润该如何分配,是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还是用于员工福利改善,这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海航、腾讯的案例来看,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福利观念的转变?

  苏勇:这种改变是必须的,一方面是今天的人们越来越看重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企业对于投资、扩大再生产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和广泛。以前我们说扩大再生产,较多的是去投资买机器、盖厂房,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光有好的硬件,没有好的员工,同样不能获得迅速发展。从专注于硬件投入到如今开始关注软件投资,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必然转变。

  解放观点:那么您认为这种高福利待遇有可能推广吗?

  苏勇:企业有这种改善员工福利的主动和设想,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希望所有的企业都效仿,动辄千万上亿,我认为并不现实。而且这事也要一分为二来看。倘是民营企业,愿意通过企业自己的力量为一部分相对低收入、积累少的员工解决住房问题,那么不失为对现有住房保障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但如果是国企央企,那就值得考量了。国企、央企的利润究竟应该按照怎样的比例用来改善员工福利,应该有一个明确规定。

  解放观点: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拿出巨资改善员工福利,可见认识到人力资本、人才的重要性,这本身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这种改变能够带来什么?

  苏勇:在西方跨国公司,基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员工福利一揽子计划,而且福利支出占工资的比重,已经超出30%。将来企业应该提供给员工什么?其实就是:更好的保障、更平衡的工作、更体面的生活。照此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这并非企业可以独立承担,还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协力,更需要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配合。大环境对于血汗工厂的谴责,对于体面劳动的呼吁,都促使企业主认识到,如果只顾索取员工价值,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国外企业也不是一开始就做得很好。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美国三四十年代企业发展史、管理学发展史,其实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当年的美国企业,不也是把人当成机器吗?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扮演的流水线工人动作单一、压力太大,拧螺丝致幻发疯,就是那个时代西方企业管理状态的生动记录。

  解放观点:现在每年都会有 “TOP50最佳雇主”的榜单出炉。中国社会正在从以前那个只讲奉献的“工作时代”,迈入了一个可以挑选雇主的“择业时代”。对于人才来说,福利的吸引是否是决定性的?您心中的最佳雇主又是怎样的标准呢?

  苏勇:就目前的中国国情来说,在生存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福利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要留在上海 ,企业如果能给他一套房子,这个诱惑我想是非常大的,毕竟生活很现实。但我要指出,房子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还是要辅以人性化的措施,包括培训、职业规划等。在中国企业中,目前软投入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可能和我们的企业家理解比较片面有关。他们以为吸引人才最重要的就是硬投入,薪酬福利高就可以了。但要知道,在物质待遇满足之外,作为员工还有情感需求、自我发展的渴求。

  越是知识层次高的员工,对这种软投入越是看重。因为层次越高,人力资本蕴含的价值也就越高。往往对于这种人来说,房子不一定会成为问题。有时候你即便给他房子,他可能还会嫌房型不好、地点太远,还会担心是否会因此被企业绑住。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他更看重的是发展的机会、工作的氛围。现在不仅仅是企业急于揽才,各地也竞相出招,纷纷争取高端人才,打造 “人才金港”。但究竟靠什么吸引高端人才?恐怕还需要更多的考虑。


部分文章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电话:400-666-5643

原文来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