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高温费,发实物还是发现金

新民晚报时间:2011-07-08

  对职场中人来说,一份额外的“高温费”,着实能为这炎炎夏日带来一丝清凉。可让小吴上火的是,他所在的公司发放“高温费”还设了一道学历门槛——大专以上的员工才能享受这种福利待遇,而他因为毕业于技校,与“高温费”无缘。你单位里“高温费”有门槛吗?你是否享受到了这份清凉?

  入夏最怕“搬纸箱”

  黑土(销售)

  每到夏天,老板就会带着一群跟班,以旋风般的速度在我们的办公室里飘过。所到之处,送上大手一双,以及毛巾一条、人丹一盒、清凉油一罐、盐汽水一瓶。而我们回报以满脸笑容,说感谢领导对基层员工的关心。事后,内勤还会给每人补上领导不便亲自搬运的劳防用品若干。“年年岁岁花相似”,公司里稍有资历的老员工,不用看不用问,用脚趾头都能想到那些抗高温的“老面孔”:盐汽水两箱、沐浴露和花露水各一瓶、414毛巾一打、肥皂两块。似乎防暑降温的秘诀用一句话便能总结:“多喝水,勤洗澡。”

  还是稚嫩新人的时候,我很感动于公司的体贴关怀:“真是没想到,在民营企业,竟然也有这种老派国企才有的大家庭式的温暖!”听罢我的感慨,前辈们都很不屑:“嫩就是嫩啊,被一点小恩小惠就打倒了。知道吗,这可是用我们自己的高温费埋单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公司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在高温季节发放高温费,而是换成了实物。现在什么都流行与“价值”二字挂钩,商场里搞促销送的赠品,都喜欢标一个远远高于市场真实行情的“价值××元”。公司发福利也学来了这一套,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加起来,“价值”其实跟200元的高温补贴标准差不离。

  不过,谁都不是傻子,会被这点小儿科的伎俩唬住。虽然表面上的理由是:“200元钱就像毛毛雨,激不起一点波澜,大家拿到手,转眼就忘得干净。而实物拿回家,让全家人都感受到了老板的温暖,每擦一次肥皂,对公司的感情便更深一层!哈哈,增强了公司凝聚力呀!”可大家心里都很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大宗采购价格可便宜不少,无形中替公司节省了一笔经费,而经办人又能多少“揩点油”。

  老板和经办人双赢,我们却大大地吃苦。有车的同事尚好,可以把两箱饮料直接扔上车,我们这些坐公交车的蓝领怎么办?难道在下班高峰时间,把它们搬上拥挤不堪的公交车,自讨没趣地去招周围人的白眼?再说,就算有这个胆子,也缺一副好身板。所以,每次只能挨到下班高峰过了,订辆出租车,花上近50元的路费运回家。从经济上考量,真是相当不划算。

  退一步说,我还算好的,公司里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同事更加一筹莫展,有男朋友或者老公可以使唤的,一个电话召来,没有的,只好把饮料堆在办公室里,在下午茶的时候贡献出来,集全部门之力尽快消灭,免得两个纸箱堆在办公桌下鸠占鹊巢。

  一个个夏天,一次次郁闷,今年,我们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仗着今年销售业绩逆势大涨,有了邀功请赏讨价还价的本钱,我们销售部向老板提交了一份“建议书”:高温费,我们不要实物,要现金。

  流汗越多,拿钱越少

  锡众(办公室主任)

  以前,我们单位的高温津贴从来不是发钱,通常是发一些清凉油、风油精之类防暑用品,顶多再加一箱清凉饮料或啤酒。发放的对象是正式职工。后来有人反映发实物不如发货币来得实惠,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老板一想也对,于是改成了现在的货币兑现,门槛也降低了,试用期员工和临时工统统有份。

  照理,降低门槛是好事,意味着试用期员工和临时工都可以享受到这一福利。可由于方法不当,结果反而引发了众多的矛盾。

  例如,新的发放标准规定:“凡编外人员6、7、8、9四个月,每月一律发200元高温费,其他人员则在此基础上,按工龄一年8元叠加……”这样一来,得利的一方自然喜形于色,而受制的一方难免要发牢骚了。

  首先是编外人员不满意。用他们的话说,高温费本来是对在高温天气上班员工的一点鼓励,理应视工作环境和辛苦程度不同而定。现在倒好,那些坐在空调办公室里,穿长袖衬衫也不觉得热的人,拿的高温费反而比在烈日下干体力活的人多,岂不是印证了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悖论——流汗越多,拿钱越少?

  年轻职工也不服气。说享受高温费,应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并且适用于每一个劳动者。怎么可以按工龄来计算?再说,高温费又不是工龄工资或职务津贴,有必要拉开差距吗?

  当然,也有替老板说话的,称新的发放标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同志一贯的“略微从优”政策……

  我虽是既得利益者之一,但也认为这种做法欠妥。内外有别、论胡子长短行赏,容易使人产生“等级”观念。再说,既然叫高温费,却是流汗越多拿钱越少,“晒太阳不如吹空调”,显得很不平等、很不公正。

  老板熬的绿豆汤

  瑞娥(编辑)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办公室一干人的工作热情却在降温。人比人气死人,在外企上班的熟人开始晒高额降温费了。国企的降温费虽然比较少,可经常发点东西,而且不少企业默许提前下班。我们呢?沦落到民企,就像后娘养的,任你天气如何炎热,老板都像入定的高僧,毫无反应。

  “这一期校对错了那么多?”拿到印刷厂送来的样刊,老板紧皱眉头,山雨欲来风满楼,估计脾气即将爆发。

  可等了几天,老板的脾气却没有发出来。

  忽一日,老板买回一个大钢精锅,然后一个人在厨房里挥汗如雨忙乎了一上午。中午,一锅“老板”牌的绿豆汤熬成了。

  “尝尝我的手艺,我在家从来不进厨房,不知道这绿豆熟了没有……”老板擦着满头汗水说。

  平心而论,老板的绿豆汤熬得不错,其中“技术”含量也不低,几个小女生似乎感动得快热泪盈眶了。作为一个“老同志”,我倒是心如止水,并没有觉得这碗绿豆汤与街头小贩熬的有什么不同,顶多也就两块钱一碗。

  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不到26岁,老板始终保持队伍年轻化的用人战略看来是正确的。这不,既没有加官晋爵,也没有真金白银的封赏,区区一锅绿豆汤,就把大家招安了。隔三岔五亲自熬一锅,一个夏天的降温费就省下了。

  难怪从一个小摊贩起步,不到10年,我们的外行老板就成了文化公司老板。平日里,我们总说他是运气好,现在却不得不服。人家有老板的素质,就像刘备,武艺比不过关羽、张飞,智谋比不过诸葛亮、庞统,却能当老大,靠的就是软功夫,会收买人心。

  外企的老板会给员工熬绿豆汤吗?肯定不会。国企的厂长、机关的局长当然也不会。在自尊心上,我们总算有一点可以战胜他们的地方了。所以,我也不好去笑话年轻同事们幼稚。精神、物质有一方面能得到满足就知足吧,大家其实都是好员工,不刁。

  绝对公平怎么可能?

  木土(办公室主任)

  我们是施工单位,原先就有高温费,而且是不分职务高低,按统一标准发放的。现在上面新订了高温费标准,这发放工作就惹上了麻烦。拿得多的说,高温费顶一个月工资,不错,夏季的啤酒钱落实了。拿少了的,在横向比较后心生埋怨,得了钱也不爽,骂骂咧咧。

  高温费是按4个月,分两次发放的,7月份、9月份各发一次,这也是考虑到出勤考核。前两天,我们发了第一次高温费。上级公司按人数拨来总费用,而我们既要根据本单位工作环境制定岗位发放标准,合理拉开距离,又要兼顾上级公司某些同岗位的发放标准。同样是一线生产工人,还要分露天作业和室内操作;同样是室内工作,还要分一线和后勤;同样是门卫岗位,还要参考上级公司门卫的发放标准。

  我们办公室兼管劳资人事,于是为高温费的事情忙开了,分档、核算,拿出分配方案。以800元为基数,上下差距在25%左右,也就是说最低600元,最高1000元。但某些敏感人群,连分管副经理都不敢决定,最后只能到经理室商量拍板。

  但到发放的时候,问题又出来了。有的管理人员一直带队在工地,因名册不在施工队,在造册时归入管理人员的标准发放,就会来找我们质问这合理吗?后勤的设备维修人员说,我们经常要上工地蹲点,不算一线吗?外勤人员说,我们经常外出办事,不是头顶烈日吗?食堂人员说,我们站在炉灶边,不是战高温吗?

  瞧,我们自己觉得已经细分了档次,不想还有那么多细致活没做到位。

  要说公平,那只是相对而言。绝对公平怎么可能?如果真的要搞得那么细,依然会有问题。因此对这些质问,我们最多解释、劝说几句,别的也就无能为力了。

   发购物卡,加100元

  大可(财务)

  我们宾馆的工作环境很舒适。除了厨房,别处都四季如春。

  可是,既然国家有高温费政策,有政策不用,大家不答应。再说每天上班下班的路上,还是要受高温之苦,所以这高温费不可不发。

  高温费怎么发,这是个问题。原先,领导认为高温费应作防暑降温之用,该发实物。所以,每年高温期,又是发西瓜又是发水蜜桃,大家忙得很,却因此生出了很多矛盾。例如,怨西瓜不灵啦;质疑买的防暑用品那么贵,是否当事人拿了回扣啦;责怪给我的水果都小啦,大的好的给领导拿去啦;等等。每年发高温用品,总是谣言漫天飞。领导很头疼,于是就同我这个财务科长商量:以后干脆发钞票算了。

  作为财务,我知道这不符合发高温费的精神,也同当时的财务制度不符。但一来,本人向来听领导的话;二来,本人也十分喜爱人民币。所以终于改发钱了,当然在财务上做了些技术处理。

  就这样,我们宾馆的高温费进入了发钱时代,大家都满意。其间也出现临时工、外来工以及实习生的联合抗议,说对他们有歧视。由于单位这些“外来势力”日益强大,再加上政府越来越重视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所以从去年开始,非正式工同正式工享受一样的高温费待遇。

  今年6月,我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一条建议:由于高温费发钱,需要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单位也要因此缴纳各类统筹金,很不合算,建议改以超市购物卡形式发放。一来发卡让职工自己买防暑降温物品,从高温费角度讲,是说的过去的;二来超市里样样都能买,人人都离不开,发卡如同发钱;三来可以合理避税。最后,职代会通过了这个新方案。

  其实,真正通过的原因,并不是我说的那么多好处,而是领导在关键时刻,作出了如果发卡就提高100元标准的决定。他的道理是:要把单位节约下来的钱,用到职工身上去。这下皆大欢喜了。


部分文章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电话:400-666-5643

原文来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