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近六成受访者未领过高温费 热盼高温关怀落实

东方网时间:2011-06-13

  高温费,哪些人群该享受?如何计发?日前,本报记者对本市高温费发放情况进行了网上与实地调查。根据调查样本,四个行业露天工作的受访职工57.7%未拿到高温津贴。显然,本市企业执行高温费制度情况还不尽如人意,职工的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

  近6成露天作业者未领到高温费

  2011年6月9日,天气预报本市最高气温达到37.1摄氏度,按规定,这是一个可以领取高温津贴的日子,而来自浦东华高物业有限公司的职工刘士清反映,他去年的高温津贴还没有领到,为了索要,他目前正在与企业打官司。

  盛夏已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温费发放季节。高温费只是一种民间的俗称,在本市目前来看有2种含义,一是发放对象、标准有明确规定的高温津贴,另一类是企业自主发放的高温补贴或防暑降温费之类。高温津贴是对劳动者因夏季高温作业产生额外消耗的一种补偿。早在2007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7]186号)。该《通知》第四条第七款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摄氏度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摄氏度以下的(不含33摄氏度),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那么,本市高温费发放情况到底如何?日前,本报记者兵分多路,随机选取40名户外作业的职工进行调查。他们主要分布在建筑、环卫、送水、快递4大行业,每个行业各调查10人。同时,记者也在某知名网站发起“高温费,您领过吗?”的网调,105名职工纷纷“晒”出了自己的高温费。

  综合实地调查和网上调查,接受调查的145名职工中,约91%知晓高温费,但大部分对具体的发放对象和标准不清楚。经统计,45.5%的职工从未领取过高温费。而受访的四个行业的露天作业的职工去年未领到高温津贴的,则高达57.7%。

  建筑工10有9人不知高温津贴

  记者在上海几个商业建筑工地上采访了10位建筑工人,问起他们去年是否拿到过高温津贴?10位建筑工人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没有。”

  “什么高温津贴?我没有听说过。”在中山南二路上的建筑工人小高到上海工作已经4、5年了,但他表示从来没有听过要发高温津贴这一说法。在记者的调查中,10位建筑工人都在上海工作了3至5年不等,其中6位工人表示没有听说过高温津贴,3位表示听说过高温津贴但不知道跟自己有何关系,只有1位工人知道35度以上在户外工作的要发高温津贴。至于该发多少钱,他也说不上来。

  在西康路上的建筑工人孙某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在上海干过好几个工地,夏天高温的时候工地上就发一些矿泉水等防暑降温物品,“有的工地也发毛巾、清凉油什么的,怕我们中暑。”孙某表示,天气热的时候,他们个个都汗流浃背“从里湿到外”,发的矿泉水只能解渴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这10名职工都来自承包商,而他们中的一位反映,他曾经在大中型建筑国企工作过,那时他是拿到过高温津贴的。

   快递员7成没领过高温津贴

  受调查的10名快递员中,仅有3名曾在去年领取过高温费。“高温费是什么?”在淮海中路上的一幢商务楼宇前,听到记者的发问,圆通快递的快递员小王一脸困惑。他告诉记者,做快递员已经4年了,即使酷暑,也不休息,天天穿梭在城区中,可是从未拿到过一分钱的高温补贴。

  飞康达快递公司的快递员高先生说,“他所在的企业规模不大,别说高温费了,就连路上喝的矿泉水都是自己掏钱买的。”

  3位表示领取过高温费的快递员,每人收到的高温费也各不相同。其中一人领取的高温费明显低于规定。就职于某私人快递公司的马师傅说,去年一个夏天,也只领取了50元的高温费。其余2位受访者均领取了每月100元的补贴,共计3个月。

   送水工喝水免费但大多没有高温津贴

  受调查的10名送水工中,4人表示曾领取过高温津贴。这4名职工都在“正广和”工作。其余6名未曾领取过高温津贴的职工则分别供职于不同的私人桶装水公司。

  “每送一桶水,抽一次提成,高温费从来没拿过,不过矿泉水倒是免费供应的。”富民路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送水工边往三轮车上放空水桶边说。在复兴中路上的“正广和”桶装水公司的送水站门口,记者拦住了正要出门送水的王师傅。“每月150元,可以领3次。”他回忆说,除了高温费,公司还会给他们派发盐汽水。

   环卫工发放标准不一

  记者采访了在上海几个区域清扫的环卫工人。10位工人都表示拿到了去年的高温费,但细问下来,高温费的发放标准却各不相同。

  卢湾区环卫工人陆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单位3个月发了近1000块钱,算下来要300元左右一个月。”而除了发放高温费,单位还发了两箱盐汽水等防暑降温物品。

  相比陆先生拿到的高温费,黄浦区孙女士表示她去年才拿了100多元,“我们是按天算的,有一天算一天。一定要35度以上,而且是当班的时候才有补贴,不当班就没有。”

   员工热盼高温关怀落到实处

  此次网调显示,60%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领到了“高温费”。

  供职于某国有企业的网友“机器猫”说,办公室里已安装了空调,但是每逢35℃的高温天,单位还是会发放高温费。“去年还发过两箱饮料。”他回忆道。坐办公室、吹空调,拿高温津贴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网友“深山水竹”就职于某大型企业,担任文职工作。她认为,“高温费”发不发,到位不到位,关键在于企业。

  记者发现,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高温补贴发放情况良好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在单位都是规范用工、已建立工会的大型企业。

  在调查过程中,100%受访职工热盼能领到高温费,能多一点高温关怀。

  受访职工反映,上海计发高温津贴是“按高温日计算”。这种方式计算麻烦,标准也偏低。受访人员一致呼吁,上海应该对高温费发放制度推陈出新,改“按日计算”为“按月计算”。


部分文章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联系电话:400-666-5643

原文来自:东方网